🎯 量身訂做建議(37 歲,6 年 Java 後端工程師)

1️⃣ 先看你的條件

年齡 37

  • 屬於「中高年資」工程師,履歷上的 深度 / 系統設計能力 會比「語言多寡」更重要。

6 年 Java 後端

  • 代表你在 Spring Boot、資料庫、API 設計 已經有成熟經驗。
  • 面試中 能否畫出完整架構圖、講清楚 trade-off 比「再多會一個語言」更有價值。

補充 Python、Go

  • Python:加強 資料工程 / ETL / 大數據 → 這個很合理。
  • Go:如果有時間可以學,但 不是必須,除非你鎖定公司(K8s / Gateway / infra-heavy)會用到。

2️⃣ 剛剛三年計畫的檢討

優點

  • 有把 Java → 架構師 + Python → 資料工程 + 雲端證照 串起來。
  • 最後能同時應徵 Cloud Data Engineer / Backend Architect

不足之處

  • 年資較高的人,學太多「基礎技能」容易浪費時間(像 ML、Service Mesh)。
  • 應該更強調「架構設計 / 團隊領導 / 大型系統經驗」,這些才是 37 歲工程師跳槽薪資的關鍵。

3️⃣ 我建議的「優化方向」

(a) 技能投資重點(別再分太散)

  • 主線必修

    • Java + 系統設計 → 架構師必備
    • 雲端(AWS/GCP)+ Kubernetes → 現代架構師標配
    • 數據平台(Airflow / Spark / BigQuery or Redshift)→ 補足大數據能力
  • 選修加分(時間有限可跳過)

    • Go:若未來公司做 API Gateway / 高併發 infra 再投資
    • ML / TensorFlow:不是你的職涯主線,可以捨棄

(b) 領導力 & 架構輸出

  • 三年內,一定要有帶領團隊 or 牽頭專案的經驗,否則履歷只會像「資深後端」,很難轉「架構師」。

  • 具體做法:

    • 主動推一個 跨部門專案(例如:從單體轉微服務,或建置資料平台)。
    • 寫技術方案文件(英文),在團隊中推行。
    • Blog / GitHub:輸出自己的架構案例,展示影響力。

© 證照策略

  • 第一年:AWS Solutions Architect – Associate
  • 第二年:CKA + GCP Professional Data Engineer
  • 第三年:GCP Professional Cloud Architect(或 AWS Pro)

👉 為什麼要考?
因為很多公司在招「雲端架構師 / 資料工程師」時,證照是 HR 快速篩選的關鍵字

(d) 求職方向

三年後的定位可以是:

  • Cloud Data Engineer(數據平台 + 雲端)
  • Backend/Cloud Architect(系統設計 + 雲端基礎建設)
  • Tech Lead / 團隊負責人(帶 5–10 人團隊)

👉 這些職缺在台灣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新創或大型 SaaS 公司都需求很高。


4️⃣ 總結建議

  • 你不需要再學「很多語言」,把時間集中在 雲端 + 架構 + 數據工程
  • Go 可以淺嚐,但不要壓太多時間,除非未來團隊真的需要。
  • 強調領導力 & 架構輸出,這是你 37 歲的優勢,也是和年輕工程師的差異化。
  • 三年後,你的價值會更像「能帶團隊的架構師 / 雲端數據專家」,而不只是「會寫程式的工程師」。